5月19日,國務院印發《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和此前透露出的消息一致,《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任務、十大重點領域和五項重大工程。從“夢”到《制造2025》,的制造強國之路逐漸清晰。雖然在已經公布的《制造 2025》重點支持的十大產業中,尚未明確提及工程機械,但毋容置疑,實施《制造 2025》,工程機械產業承擔著重要使命。因此,《制造 2025》的推進和實施,將為工程機械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統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癥結所在。對工程機械行業來說,也是如此。而在國務院印發的《制造2025》中,也提到將開展示范應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并表示,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緩解,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制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其實,在核心零部件領域,最近兩年,許多整機生產廠家都開始逐漸涉足。例如徐工核心零部件,就已擁有多項產品發明專利、近百項實用新型專利,成為徐工旗下“拓荒”色彩最為濃重的版塊之一。徐工核心零部件一直致力于加快節能產品的研發步伐,將輕量化技術大量應用到液壓油缸、液壓閥產品的更新換代中。而隨著“智造”概念的覺醒,徐工核心零部件以自動化、數字化為基礎的打造智能化制造方式也正被逐步應用,2014年“工程機械核心液壓元件技術升級及智能化改造”項目的啟動就是對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并以“產品數據管理系統”項目實施為契機,在產品研發方面掀起了一場“數據革命”,打通設計數據與生產下游的傳輸通道,開啟核心零部件研發的“大數據時代”,建設高端數字化研發生產基地,實現液壓元件制造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
另外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就是三一了。2014年的上海寶馬展期間,三一的服務與配件展廳就曾經吸粉無數。在全新設計的“零配件展廳”中,展示了來自集團十大配件事業部的精益配件產品,包括中興(油缸)、三一動力(發動機)、三一車身(駕駛室)、索特傳動(回轉支承,減速機)、力龍液壓(泵,閥,馬達)、華威(四輪一帶)、中源(管件,卡夾)、三一智能(SYMC控制器,遙控器,傳感器)、泵送油品,重起履帶板等從關重件如發動機,到核心零部件,如易損件,傳動件,鈑金件,電器控制儀表等,乃至服務類的純正油品等耗材。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說:“三一一直致力于加強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與制造,通過不斷攻克柴油機、液壓系統等關重件的技術瓶頸,一舉打破國外壟斷,實現自主技術創新?!?據了解,三一發動機在集團內的應用已經開始起步,如SY195/SY205以及出口三一印度的挖機就100%使用了三一發動機。
整合優勢資源,推動工程機械等制造企業完善全球業務網絡,是《制造2025》中對工程機械最重點的描述。內容包括:加大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石油裝備、機床工具等制造企業的市場開拓力度,積極開展融資租賃等業務,結合境外重大建設項目的實施,擴大出口。鼓勵企業在有條件的國家投資建廠,完善運營維護服務網絡建設,提高綜合競爭能力。支持企業同具有品牌、技術和市場優勢的國外企業合作,鼓勵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中心,提高機械制造企業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技術水平。
對工程機械企業來說,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是從很早之前就開始布局的了。也正是如此,在如今的一帶一路沿線上,基本上都有著工程機械的生產基地。就在前不久,國家總理李克強在巴西參觀裝備制造業展覽時,還重點參觀中了徐工、三一等展位,并且詳細了解了企業在巴西的發展情況。而中聯重科在白俄羅斯的產業園落成儀式也受到了中白元首的親自見證。
據工程機械商貿網編輯了解,作為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徐工已在“一帶一路”沿線中亞區域、西亞北非區域、歐洲區域、亞太區域共涉及65個國家布局了較完善的營銷網絡,在俄羅斯、印度、波蘭等國建立分子公司,在烏茲別克斯坦、波蘭、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伊朗等國建立KD(散裝件)工廠,均為“一帶一路”重點區域。此外,在歐洲并購了德國施維英公司、德國FT公司、荷蘭AMCA公司,在歐洲、美國和印度建立了研發中心,在印度擁有生產基地。
針對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三一早有全面布局。無論是國內的新疆、山西、北京,還是國外的土耳其、比利時、德國,都建有三一產業園。在、蒙古、俄羅斯的中蒙俄通道上,三一建有沈陽產業園。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內有珠海的海洋重工、上海臨港,以及沿海出??诘漠a業園;在國外,印尼、孟買都建有產業園,并且把亞太總部放在泰國。海上絲綢之路也完成了戰略布點。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確立了“裂變+聚變”發展戰略的中聯重科,已在近80個國家建立了銷售和服務平臺,在40多個國家建有分公司,覆蓋五大洲,囊括印度、澳大利亞、俄羅斯、阿聯酋、美國等在內的全球重點市場。與此同時,中聯重科還在巴西、印度等地建立了海外生產基地。 未來,中聯重科海外市場拓展即將迎來快速發展期,未來3至5年之內收入占比要由現在的10%達到30%至40%,公司已做好未來幾年與行業國際巨頭一爭高下的準備。
在《制造2025》中,也將加快標準國際化推廣列入其中。提高標準國際化水平,加快認證認可國際互認進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區域標準制定,推動與主要貿易國之間的標準互認。盡早完成高鐵、電力、工程機械、化工、有色、建材等行業技術標準外文版翻譯,加大標準國際化推廣力度,推動相關產品認證認可結果互認和采信。
說到工程機械標準,大家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國際標準。原因無他,只因我們已經習慣了國際標準。而對于工程機械企業來說,標準似乎在國際上行不通。因此,要打開國際市場,就必須適應國際標準。而市場上,因為近年來相對高速的發展膨脹,許多標準制定遠遠落后于行業發展,因此,市場標準混亂也稱為工程機械市場的一大特點。此前,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龍國鍵就曾對相關標準的制定修改提出意見和建議?!肮こ虣C械行業內的標準,既有強制性國家標準,也有推薦性標準和企業標準。這些標準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就像技術層面的法律一樣約束、指引、推動行業不斷規范向前發展?!碧蕴f標準,制定新標準。其實標準的制定除了推動技術進步外,還有保障安全,解決客戶與生產企業的矛盾等眾多作用。這實際上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需任重而謹行。
其實,近年來,隨著工程機械企業在國際上地位逐漸升高,也漸漸擁有了在國際市場的發言權。例如,201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起重機技術委員會秘書處(ISO/TC96)由工業革命發源地英國遷往,并由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承擔這一工作?!俺浞终莆諊H標準話語權,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積極承擔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從而掌握制定國際標準的主動權,這是一條密不可分的路徑?!辈粌H僅是對于中聯重科,未來,工程機械行業將以實力贏取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國際標準制定中,同時也將有利于推進我國優勢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對跨越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增強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制造2025》提及到的綠色制造、節能環保、結構調整、風險管控等都對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有著指引作用,也都為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帶來了種種機遇?!吨圃?025》、“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給工程機械企業全方位“走出去”帶來了歷史發展新機遇,最終,落到實處,還是需要各工程機械企業抓住機遇,為國際上的廣大客戶提供令人滿意的工程機械整體解決方案。